作者: airportman (波) 看板: FengYuan
標題: [討論] 瞭解豐原04-豐原是平埔族巴宰海族的故土
時間: Wed Oct 29 21:02:51 2008
以前豐原在17世紀漢人來此開墾的時候,這邊是平埔族中巴宰海族的領域
岸裡大社分成九社,是為大社、岸西社、岸東社、岸南社、西勢尾社、麻里蘭社、翁仔社
、葫蘆墩社、岐仔社,另外再加上阿里史社、樸仔籬社、掃涑社、烏牛欄社,共計十三社
最大的聚落是神岡岸裡社,也就是在岸裡國小前後左右一帶,現在稱為大社的那邊
它最大最有權勢,是因為協助清廷安撫地方亂事
最重要的功績是協助清政府平「吞霄之亂」(通霄),當時頭目叫做阿莫
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岸裡社獲准開墾大甲溪南側的大片平原。
康熙六十年,敉平朱一貴之亂後。清廷賜官位給阿莫,土官
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岸裡社首度賜姓「潘」
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皇帝親自召見潘敦(阿莫之孫,又稱潘阿敦/潘敦仔)
聲望攀到巔峰,但往後就漸漸往下坡,成敗都是一位漢人
在阿莫的時期,來自廣東大埔的客家家族張達京來到這哩,因為剛好岸裡社遭逢瘧疾
張達京通醫術,治好族人,所以阿莫土官將女兒許配給張達京。所以張達京接收
了岸裡社在地方的勢力,與潘敦相輔相成....
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張達京以岸裡大社通事(翻譯)身分出資成立懇號,從中國大陸徵募
秦、姚、廖、江、陳等墾戶,合組六館業務,出資鑿葫蘆墩圳,築埤於樸仔籬口(現在
萬順宮後),引大甲溪水灌溉農田,後來陸續開鑿多條支圳。
葫蘆墩圳灌溉區主要在豐原北部、神岡大部分、大雅、潭子與西屯一部份
這些都是巴宰海族的領域,也是清廷的賜地,可是水利是漢人開的,錢是張達京的
所以張家就以「割地換水」方式,漢八番二的的比例分水。
有了田與水,漢人移墾愈來愈多,而巴宰海族人土地被瓜分與侵犯、水權受限,
在西元1822-1858年之間,大批移往埔里盆地。
(中區的其他平埔族也因類似因素在此期間遷往埔里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謝謝各位看完這些歷史資料,接下來要介紹平埔族人在豐原留下的痕跡
張達京他們一家在朴子豐年路附近的萬選居形成聚落,所以那邊有很多古厝...
潘敦一家則在大社仍留有一棟三合院,規模狠大
在當地燦坤那條路一直過去路底向右轉,可以看到"潘"家的墓園,上面有十字架的
那裡多是岸裡社平埔族的族人
岸裡國小裡面設有"岸裡文物藝術館",並留有乾隆時代的古碑
不過最重要的文物叫做「岸裡大社文書」,是清朝時潘家留下的契約文書
原件在台大圖書館,有些在台灣博物館常態展出。很多人藉由這套文書了解平埔族與漢人
在開墾時的族群關係。
但留在豐原神岡的巴宰海人,因為漢化很嚴重,很多古老傳統都消失了。沒有拜壺,
沒有巫師舞樂、也因為過去輕視原住民,很多族人不願意承認平埔血統
現在更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血統。不過只要您住在那附近,姓潘,就很有可能是巴宰海後裔
請參考 http://www3.nccu.edu.tw/~g9254012/new_page_28.ht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移居到埔里的巴宰海族人,主要在愛蘭里一帶聚集。在近年,在教會的促成下
他們開始找尋自己的文化、學習自己的語言,編撰巴宰海語典。
還有一支族人殘留在苗栗鯉魚潭一帶,開始在鯉魚潭國小辦理"巴宰過年"的豐年祭
http://plog.tcc.edu.tw/post/128/23319
岸裡一帶的教會也有些復興文化的努力,不過還是要看族人的意願哩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豐圳公園有潘敦仔與張達京肩並肩的雕像,但後來兩方部族的興衰互長,真是令人感慨
歷史真是不可逆啊
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
瞭解豐原04-豐原的巴宰海族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